不谈996

996.ICU

自从最大的男性交友社区 Github 上的 996.ICU 项目火了之后,各大|小|自媒体们就进入了高潮阶段。科技圈大佬纷纷站出来表达自己的 996 观点。马老师,东哥以及“好兄弟”国庆在这个观点上花费了不少口水。加上国内浏览器对该项目的封禁,一个本该严肃讨论的话题变成了娱乐段子。

本文的标题是不谈996,也暴露了我这个喜欢胡扯的博主蹭流量的小心思。

所以我就谈点儿其他的吧:

10 年前我和朋友创业做手游。彼时我是个程序员,对自己的技术灰常自信,经常跑去知乎回复小白的问题,在自己的博客上写点技术文章布布道吹吹牛逼。感觉没有啥东西是我做不出来的,给我时间我能把所有的技术难点搞定。产品只要做出来了肯定是市面上最好的,如果做出来不挣钱?那不是我的问题,那肯定是策划太傻逼。

我当时会骂所有竞争对手的产品是渣渣,合伙人发一个产品过来讨论,我会把这个产品的技术特点以及实现方案从头喷到尾。我会追求代码的美观性和结构的合理性,review 同事写的代码,我一般会将它们重构一遍,然后写好文档,要求所有人之后必须按照规范来写代码。

我经常和策划吵架,质问他为什么设计出来的东西又要改,为什么不能一次就想清楚。我也和服务器程序员吵架,对他不按照文档写协议以及写出来的协议不测试非常不满。我开始自己写服务端代码,心想搞不定你,我还搞不定服务器么?

现在我知道了,这是极端的技术角度思维,是非常片面的思维方式。

后来我接触到很多人,也经常面试。我发现年轻的求职者很喜欢问的一个问题是:”你们公司开了多久了?“。这问题本身没有错,可这些信息都是公开的,很容易得到啊。求职难道不应该做一下功课?还有,关心这个公司会不会马上垮掉,难道不应该是我这种中老年求职者才更在意的吗?刚入职场,是不是应该更关心这里有没有你能学到的东西?能不能持续成长?

说到学习和成长,还有一些言论比较有趣:”做什么都一样,我就关心在你们这里有没有技术成长,让自己在业界中有立足之地!“。好的,你在公司练手这没问题,你技术好了另谋高就也没问题,可这些话放到面试上说真的好么?

现在我知道了,这是典型的利益角度思维,完全从利益最大化的角度去思考,是非常危险的。

最近我们要做产品运营,加了业界不少运营和商务的微信群。我发现,在运营和商务的眼里,产品是另外一个维度的工具。群里每天在收产品,看产品,讨论一个产品的留存、DAU、ARPU、分享率数据,产品的质量标准只有一个维度,就是这些数据好。数据好,投放就能赚钱。

在产品上投入情感?做精品?抠体验细节?谈情怀?埋彩蛋?那不是需要考虑的事。我就只看数值。

下面这段对话很能反映这种观点:

”你把次留做到30,分享率做到20,ARPU 做到 0.1。然后就可以推了,肯定挣钱!“ “产品怎么做呢?” “不重要,做到这个值就可以了!” “可是怎么做到这个数据呢?”

这有点像北京房市不好的时候,在中介办公室里,有个急于出手别墅的卖家拉住买房者说:“兄弟,这套别墅打折五百万,你们要不要考虑一下?”

买房者也很诚恳:“兄弟!咱不缺那五百万,咱是缺那三千万啊!”

我不是不知道产品调到这个数据就能挣钱,我是想知道该怎么调到这个数据啊!

现在我知道了,这是纯粹的运营角度思维,这种思维对产品团队的帮助是很有限的。

思维有那么多角度,为什么大家会偏爱一个角度呢?

因为这样思考更轻松。这样思考能够借助之前的成功经验,这样思考不会陷入纠结和痛苦。

如果能多从几个角度考虑问题,我们的成功率会不会更大?

产品策划不仅仅使用产品角度思维考虑问题,还要综合运营角度思维来思考数据表现,然后在技术角度找到一个折衷点,一起实现利益最大化。在一个团队中推行这样的全面角度思维,是不是会更容易做成一个产品?

SAGITEAM 正在尝试这样做。

对于 996.ICU,不同的人站在不同的角度。

媒体们唯恐天下不乱;其他行业来标榜自己比 IT 行业更忙;科技圈的大佬们纷纷表态;朋友圈的老板们个个站队;自媒体们疯狂寻找角度解读,希望在这一轮热点中吸引流量;卫道士们站在自己的角度批判所有处于不利地位的观点,试图证明自己的道德正确性。

我们习惯把一个人理解成单一的实体,但每个人有很多面。大佬们站在聚光灯下,展现出自己的另外几个面的时候,总有记性好的人,翻出之前的对立言论说:XXX 人设崩塌了……

没有谁的角度是完全正确的,说来说去,引经据典都是那些话,真没劲。

上周周会的时候,SAGITEAM 讨论了 996 的问题,我很明确的表明了我的观点:我反对低效、强制、形式主义的 996。

搞不定是能力不行,效率低是管理太弱,靠加班就能搞定么?

我也真的讨厌“福报”这个词。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