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思考,快与慢(三)

系列

我的理解

第18章 如何让直觉性预测更恰当有效?

我们认为预测是一种天生的能力,但是这种能力是可以通过练习而习得的,而且有公式可以遵循。

根据直觉进行的预测往往是失准的,大脑常常这样做:

  1. 寻找因果关系。前面的读书笔记种讲到了大脑偏爱因果联系。对于一个没有更多数据提供的预测,大脑会探寻证据和预测目标之间是否存在因果联系,这种联系往往不是直接的。系统一能够摈弃无关活错误信息,但无法解决较小的瑕疵。眼见为实原则会发生作用,大脑会自动联想(脑部)出一个合理恰当的故事。
  2. 替代和快速配对。系统一会在证据不足的情况下将要预测的内容替换成一个更容易回答,资源更丰富的题目,然后选择一个合理的答案。

更概括的说:大脑被信息和问题激发起联想记忆,然后自我反馈,最后选择最具连贯性和合理性的解决方案。

无偏见预测四步法:

  1. 先估测出平均绩点的平均值。
  2. 根据你对证据的印象算出与之相配的平均绩点;
  3. 对你的证据和平均绩点的关联做出估计;
  4. 如果关联度是0.3,则从估算出的平均绩点的平均值中抽出30%,放到与之匹配的平均绩点里。

未整理

"在环境缺乏牢靠的规律时,不要相信直觉。" (章节: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将可能是有效的直觉与可能是无效的直觉区分开来的。这就好比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真假一样,关注这件作品的出处通常比关注作品本身的判断准确率更高。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联想机制就会识别这些情境并做出快速且准确的预测与决策。这些条件若得到满足,你就可以相信某个人的直觉。" (章节:第22章 什么时候可以相信专家的直觉?)

"外推法是错误的。我们根据眼前的信息进行预测,但我们写出的前几章有可能比其他章节简单,而且在写那几章时,我们对这个项目的投入程度很可能正处于最高点。然而,最主要的问题在于我们没有考虑到由唐纳德·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Rumsfeld)提出的著名观点:“未知的未知数。”那天,我们没能预见到接下来发生的事会导致这个项目拖延这么久。离婚、生病、与官员的协调等事情导致工作一再延迟,这些事情都是意料之外的。这样的事情不仅会减慢教材的编写速度,还会导致任务在长时间内没有任何进展或进展非常缓慢。" (章节: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我和阿莫斯创造了“规划谬误”这个新词来描述下列计划和预测: ·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 ·可通过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得到提高(的计划和预测)。" (章节: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楼预计的最高预算是4000万英镑。到了1999年6月,建楼的预算就变成了1.09亿英镑。2000年4月,规划者将“成本上限”修改为1.95亿英镑。到2001年11月,他们又将“最终成本”预估为2.41亿英镑。这个最终成本在2002年年末的时候又上涨了两次,成为2.946亿英镑。到2003年6月,预算又增加了3次,达到3.758亿英镑。这栋大楼最终在2004年建成,最终耗资约为4.31亿英镑。" (章节: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弗林夫伯格使用的预测方法与为克服对基础比率的忽视而采取的建议非常相似: 1.识别对应的参考类别(例如厨房改建和大型铁路项目等)。 2.获取参考类别的统计数据(每英里铁路的造价或是支出超过预算的百分比),利用这些数据作出基准预测。 3.如果有特别的原因说明这个项目多少会比同类项目的乐观偏差更为明显,则可使用此例的具体信息对基准预测进行调整。" (章节: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人们之所以经常(但不是总是)承担风险项目是因为他们对成功率过于乐观。我将在本书中反复提到这一点,因为它可能有助于解释为什么人们会对簿公堂、发起战争或者急于创业。" (章节: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那个项目是由我发起的,因此我的主要责任就是赋予这个项目意义,而其他主要的问题则由团队进行讨论,但我却失职了。当我听到希莫的统计分析后,就改正了那个谬误。如果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我会承认我们的项目从一开始就是错的,我们至少应该认真考虑承认失败并打包回家这个选择。但是没有人向我施压,也没有人和我讨论过这个问题,我们默许了这个项目继续下去,根本就不考虑到底需要多长时间。这样做很容易,因为我们在最开始时并没有作出这样的预测。如果在开始做这个项目时就有了合理的基准预测,那么我们就不会再将项目进行下去了,但我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精力—这是一个沉没成本悖论的例子,我们将在本书后半部分重点关注这个问题。放弃这个项目会令我们很尴尬,尤其是我" (章节:第23章 努力养成采纳外部意见的决策习惯)

"禀赋效应是指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标注: 禀赋效应) (章节:第27章 禀赋效应与市场交易)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