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火柴人停止战斗
文章目录
本文翻译自:When Stick Figures Fought: A story about Flash, plus news。
- 原文名称:When Stick Figures Fought: A story about Flash, plus news
- 原文地址: https://animationobsessive.substack.com/p/when-stick-figures-fought
- 原文作者:Animation Obsessive
- 译文名称:当火柴人停止战斗
中文翻译已获得原作者授权。若需要转载本文(中文版本),请先向原作者获取授权。
胡扯游戏的老读者都知道,曾老师也曾经是个闪客。Flash 伴随了我最能熬夜的那段时间…… 1997~2015。
博客早期 就有一篇 Good Bye Flash 抒发我对 Adobe 的恨意。
在「曾嵘胡扯的地方」公众号 中我也发过: Good Bye Flash。
胡扯社群的朋友大多在游戏行业从业,我们知道,火柴人可是游戏行业中的大 IP。
火柴人与我而言,是记忆也是情感,是过去也是现在。所以,当我看到这篇原文的时候,迫不及待就找原作者拿到了翻译授权。

文章较长,我也需要一篇篇整理和阅读外链。花了许多碎片时间,终于整理完毕。
以下是正文。
顺便说一句,Github 上有个用 Rust 写的开源 Flash 模拟器。如果你有一些保存的 swf 文件,欢迎发给我:
https://github.com/ruffle-rs/ruffle

1. Flash和闪客
在 YouTube、TikTok 或任何社交媒体出现之前,Flash 是主流。
它改变了互联网。Shockwave Flash (.SWF) 文件格式使得动画和游戏即使在拨号连接(56kb/s)上也能流畅运行。虽然现在这个格式已经不再使用了,但在它最辉煌的时期,全球的网页设计师都用它来让网站显得更加现代化和流畅。
曾老师:记住我在文章开头提到的 Ruffle,如果你有 swf 文件,欢迎发给我。
另外还有一个群体也转向了 Flash,他们是业余动画师。这个软件非常容易上手,用它创作的内容也方便分享,从而引发了第一次在线动画热潮。一个只有 PC 的独立艺术家就能触达数百万观众。
这在美国是个大事,但在某些方面,在中国,Flash 的影响更为深远。Flash 在 90 年代末传入中国,成为了一个时代的标志。所谓的「Flasher」(闪客)用年轻一代的全新声音发声,他们的作品同时吸引了媒体和公众的关注。
「中国地下电影和摇滚音乐曾经是新的文化维度追求......,」学者吴伟华曾经写道,「但今天这些激情是通过 Flash 的渠道表达的。」 1
21 世纪初,中国的网吧里挤满了观看 Flash 动画的人。2 其中最受欢迎的是《小小》(2000-2002),一部关于火柴人的暴力动作系列。它风格简单,极具时代特色,并被无数次模仿。很快,它就超越了中国,成为风靡全球的现象级作品。

上图为小小 5 号作品片段
对于特定年龄段、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人来说, 《小小系列》 及其衍生作品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这部动画系列并不深刻,也没有什么内涵:只有功夫、枪战、血腥和混乱。但它对当时的(大多是年轻)观众来说,却是酷炫的代名词。它也是许多人接触 Flash 动画的入门之作。
无论在中国还是国外,情况都是如此 。《小小系列》 在 Newgrounds 和 Albino Blacksheep 等托管 Flash 文件的西方网站上大受欢迎。它在台湾、韩国、日本以及其他地区也拥有极高的人气。这些凶悍的小火柴人——以及他们让人联想到香港动作片和 《黑客帝国》的动作 ——风靡全球。
2. 小小是谁
然而,这个系列是中文作品。它的创作者朱志强当时只有二十多岁。而且,他的走红也并非易事。
朱志强并没有接受过动画方面的专业训练。在发现 Flash 之前,他靠做平面设计师勉强糊口。他对技术也并不精通。直到 1997 年,他从东北的吉林市搬到北京后,才第一次接触到电脑。
那几年很艰难。朱志强初中辍学,在北京的第一份工作月薪 800 元人民币——按通货膨胀率计算,大约相当于 181 美元。他不停地加班来补贴家用。事实上,对他来说,能找到工作有时甚至需要撒谎。他曾谎称自己毕业于一所「技校」,但没带毕业证, 才找到一份工作。3
曾老师: 那时候的 800人民币肯定可换不到 181 美元。
尽管如此,小朱依然充满热情。他痴迷于火柴人。1989 年,年仅 14 岁,他就开始在书本的角落里绘制火柴人动画,通过翻动书页让角色动起来。他的灵感一部分来自成龙的电影,另一部分则源于他童年对《龙珠》的热爱。
世纪之交,小朱通过软件重拾了这份热情。
2000 年 4 月,小朱制作了他的第一部虚拟火柴人格斗动画《独孤求败》 ,当时正值 Flash 动画风靡中国之际。Flash 动画在中国通过闪客帝国等网站迅速发展。几个月前,一部名为《强盗的天堂》4 的暴力 Flash 动画走红,开启了 Flash 动画制作的新时代。该动画的创作者成为了他的「偶像」。

上图为老蒋2000年2月制作的《强盗的天堂》
小朱最初使用 Corel Painter 制作了动画《独孤求败》,但很快便转向了 Flash。他几乎是白手起家:「我毫无电脑技能,英语也不好,不会编程,绘画能力也只是平平。」他基本上是自学 Flash,用鼠标逐帧绘制。这是他的创作方式。2000 年年中,小朱制作了《独孤求败》的续集《小小2号》。5
这些早期项目非常受欢迎,朱志强因此在北京的搜狐公司(该公司曾发布他的作品)获得了一份网页设计工作。进入 2000 年,媒体开始关注中国的 Flash 动画圈,朱志强也是他们报道的艺术家之一。6 但所有这些成就都只是为《小小 3 号》项目做了铺垫——这个项目让朱志强创作的火柴人享誉全球。
3. 小小3号

上图为《小小 3 号》作品片段
朱志强花了七个月的时间制作了《小小 3 号 。这完全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制作的业余项目。这部动画画面简洁,没有情节和表演:只有一个火柴人孤身一人击败一支小部队,展开一场惊天动地的混战。然而,在当时的 Flash 动画中,这种酷炫程度却是前所未有的。这一点意义非凡。即使在今天,朱志强笔下火柴人的动作依然令人着迷。
2001 年 4 月,《小小3号》一经推出,便立即引起了轰动,甚至在美国也引起了广泛关注。论坛用户纷纷称赞其「令人叹为观止」,相关帖子也因讨论人数过多而被锁定。一家任天堂粉丝网站甚至打破常规,向读者展示了这部「超棒的动画」。同年晚些时候,《 底特律自由报》 也对此进行了报道 。
当你以为已经见识过网络上最精彩的 Flash 动画时, 《小小3号》 横空出世 。简单来说,这是一部火柴人版的成龙式群殴打单人的武打片。
这听起来有些滑稽,但这套编排确实充满了陈氏风格:人物在墙上奔跑,做出 360 度旋转踢腿,充分展示了武术的最高境界。... 甚至镜头也非常令人振奋:3D 镜头、慢动作以及类似《黑客帝国》的环绕镜头,绝对会让你意犹未尽。7
朱志强意识到自己找到了突破口。他把自己的邮箱留在了视频里,观众们通过这个邮箱联系他。「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他回忆说,「第三天,我一天就收到了1200封邮件。这些邮件没有垃圾邮件,而且其中80%都不是中国人写的,而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
尽管当时的互联网规模还很小,《小小3号》 的成绩依然令人印象深刻。到 2001 年底,它在闪客帝国上的浏览量超过 80 万,在 Newgrounds 上的浏览量超过 50 万,这还不包括其他众多托管该网站的平台。多年来,仅 Newgrounds 的上传量就超过了 500 万。闪客帝国的一位撰稿人评论道:「我不知道作者是如何创作出如此优秀的作品的。 」8
朱志强毫无预兆地成为了早期的网络红人。《小小系列》动画爆红之际,正值 Flash 在中国大陆风靡之时。有人称 2001 年为「中国 Flash 元年」,甚至有杂志将他评为「年度网络人物」。
听到风声,朱的父亲去了网吧亲眼看看《小小系列》,作品让他大吃一惊。他意识到,那和朱志强在书角画的东西一模一样。
4. 成名之后
朱志强很快成为了一名自由动画师,并开始赚钱。一些知名品牌(例如香港的太古城中心)都想在广告中使用他绘制的简笔画人物。在 《小小3号》播出仅仅三个月后 ,他就与巴伦森公司达成协议,在韩国主持该系列动画的制作 。9
到了 2001 年底,朱志强和他的闪客同伴一起上了电视,媒体也纷纷前来探访他的住所。然而,他不像一个成为明星的人。记者发现他睡在沙发上,很少出门,常常到下午才起床。他作的拿手菜仅限于简单的土豆和炒蛋,因此经常在外面吃廉价快餐。当被问及每天工作多长时间时,他说:「超过 8 小时。」除此之外,他主要就是看电视。10
据 《北京今日报》 2002 年初报道:
……他是个安静的年轻人,性格随和,略带腼腆;他说话很慢,表达想法也比别人慢一些。但一旦涉及到设计和 Flash 动画,他就会坚定地坚持自己的想法。……他大部分时间都待在家里,很少出门,除了参加一些 Flash 动画制作者的聚会和活动。他的所有时间都投入到了动画创作中。

北京日报提供照片,拍摄于 2001 年左右。左上:朱志强和他的父母。右上:朱志强和他画的一位明星画像。左下:朱志强和他的动作电影收藏。右下:朱志强在制作 《小小8号》 。
朱并非暴力卡通人动画的发明者。90 年代,西方网站「Stick Figure Death Theatre」就提供了其名字所暗示的内容。但小小融合了成龙、李连杰和《黑客帝国》的元素,将这一概念推向了完美。(此外,朱否认之前看过国外的火柴人作品——毕竟,他自 14 岁起就一直在创作这类动画。)
无论如何,都是小小让「火柴人战斗」火遍网络。克隆作品泛滥成灾——就连 Stick Figure Death Theatre 也不例外。正如 2002 年的一份报告所记载的那样:
网络上无数的兼职 Flash 动画师开始制作他们自己的《小小系列》仿作——数量实在太多,甚至出现了一个专门介绍这些仿作的网站。Stick Figure Death Theatre 里也有大量的火柴人山寨版,让人不禁想问,为什么朱志强不干脆放弃呢?11
竞争并没有削弱 《小小系列》的影响力。朱志强在 2001 年和 2002 年制作了新的系列作品(一个射击游戏,一个功夫电影),他的作品依然傲视群雄。而且他的野心也越来越大。他的代码更加精良,小小 7 号和 8 号更是运用 3ds Max 制作了大量的 3D 镜头。《小小系列》依然是形式大于内容,但这种风格却持续在互联网上引起轰动。
闪客们心中萦绕着一个问题:这一切究竟会走向何方?
5. 商业化之殇
中国的闪客文化以自我表达为核心。正如朱志强所说,「电视是给所有人看的,Flash 是给自己看的。」12 这种理念让闪客文化不断发展壮大——到 2003 年,《闪客帝国》甚至拥有了自己的电视节目。然而 ,这些创作者也需要赚钱 。否则,Flash 就只能是一种爱好。
金钱是关键难题。找到一份 Flash 动画的工作并不能保证高收入,而且这份工作的报酬也并不总是理想。朱曾指出,「大多数 Flash 动画师的生活十分艰难。」13 此外,版权问题也令人头疼。许多 Flash 动画师随意盗用受版权保护的声音、音乐和角色。他们又该如何收费呢?
朱志强试图回答这些问题。他创作的「火柴人」——那个带领小晓的、全黑的火柴小人——是一个广为人知的角色。许多品牌希望与之联名,朱也希望借此获利。他努力保持作品的原创性,为自己的电影申请了版权,并在 2003 年正式提交了火柴人的商标申请。
但那时,耐克的广告已经在海外播出了。

上图为《小小 7 号》作品片段
2003 年初,耐克推出了「火柴人」系列广告。 14 该广告的主角是一个动画火柴人 ,与 《小小系列》 中的形象非常相似 ,其炫酷的动作有时与朱志强的创意惊人地相似。当该广告活动在中国推出时,朱志强就此事联系了耐克公司。但耐克公司并未对此作出回应,于是朱志强提起了诉讼。
当这个故事被报道出来时,耐克公司态度强硬。耐克的一位律师表示:「很明显,原告企图通过指控一家知名跨国公司来推销自己和他的 Flash 作品。」
与此同时,朱志强表示,这个火柴人角色与他自己的非常相似,人们误以为他会自己制作这些广告。他还称这类火柴人非常适合体育广告——这很麻烦。「一旦耐克使用这些角色,还有谁会来找我做它们呢?」他问道。他还声称,已经有一个出版商因为耐克的广告而退出了他的图书项目。15
尽管朱志强一直都在制作一些《小小》伟明的品牌广告作品,但在 2003 年并没有推出新的系列剧集。他说:「诉讼结束后我会继续。」16 这起案件持续了数年,变成了漫长的煎熬。他认为案件的结果对他的未来至关重要。
2004 年初,有中国媒体报道称:
朱志强向记者透露,他为 「火柴人」规划了光明的 「职业蓝图」,但眼下最关键的是打赢官司。毕竟,这些美好的前景都建立在「火柴人」版权得到确认的基础上。
朱志强最初在法庭上获胜。随后,上诉过程一直持续到 2006 年,最终他败诉。法官认为这些火柴人差异显著,且图像过于简单,不构成版权保护。耐克公司因此无需承担法律责任。朱志强需支付数千美元的诉讼费用。17
从此之后,他几乎不再从事动画制作。2007 年,摩托罗拉聘请他创作 另一部类似《小小》的广告,但该系列最终未能回归。到了 2008 年,朱志强某转行成为程序员。他和《闪亮帝国》的创建者 Jams Gao 一同加入了创意代理公司 VML,开始参与手机游戏开发。就这样,《小小系列》宣告终结。18

这是朱志强在 2001 年左右为香港太古城购物中心制作的一则广告的一部分
6. 继往开来
从很多方面来看,朱志强的艺术生涯都是早期互联网的牺牲品。如果说如今从爆红到获得稳定收入的路径尚不清晰,那么在 2003 年,这条路根本就不存在。如今,如果能像 《小小系列》 那样爆红,很可能就意味着有机会创业。而他当时却没有任何必要的资源。
「火柴人」诉讼事件只是问题的又一层。在那个年代,大公司可以轻易摆脱抄袭知名网络艺术家作品所带来的负面公关影响。耐克广告的制作人员真的都没看过 《小小系列》吗?不太可能——它在全球年轻人中非常流行。然而,朱志强在传统媒体主导的时代,却身处新媒体领域 。他又能怎么办呢?
尽管如此,首先,《小小系列》的故事并非失败之作。必须强调的是:这部动画系列非常成功 ,它激励了世界各地的人们。这种情况不仅发生在中国( 《猫》 的作者卜桦是 《小小系列》的忠实粉丝),也发生在海外 。19
《小小系列》 确实比较肤浅,画面也谈不上新颖。但正是这种简单让它变得平易近人。任何年轻人都能看懂、 理解并模仿。其他一些中国 Flash 动画的代表作——比如 《大鱼海棠》、《黑鸟》 等等——可能因为过于复杂或过于中国化,难以被世界模仿。 《小小系列》 则不然。在那个年代,任何人都能看懂火柴人打斗的画面。
朱志强本人可能并未从这一系列中直接获益,但他为后来的闪客奠定了基础,从而为闪客后续的发展铺平了道路。
朱志强参与开创的中国闪客群体,培养了一批新的动画师和电影制作人。许多关键人物都从这里起步,包括章平(木头),他执导的《 罗小黑战记2》 今年票房大卖。他的作品作品也对海外的 Flash 艺术家产生了同样的影响。
几年前,一位名叫本·拉蒂莫尔的档案管理员出版了一本电子书。自 2017 年 Adobe 开始逐步淘汰 Flash 以来,他一直致力于保存.SWF 文件及其相关历史。他的书是对 Flash 时代的编年史,他认为那是一个逝去的黄金时代。在书的最后一页,他这样写道,关于那个时代:
……强烈的创造力、易于使用的软件、显著但不致命的局限性、几乎与当时整个技术领域的通用兼容性、鼓励免费消费和分享的广泛普及(在那个「病毒式传播」真正具有意义的时代),所有这些因素结合起来,以一次又一次的冲击影响了整个娱乐产业?这是我们永远无法复制的,只能永远怀念。而这一切,都源于一群窝在卧室里,看了太多 《小小系列》的家伙 。
-
摘自吴的著作 《中国动画、创意产业和数字文化》。 ↩︎
-
关于朱的这些细节信息来自 《北京日报 》(2002 年1月18日)、 央视的采访 、 新浪的问答 、 台湾:《今日商业》小小功夫一閃一閃賺大錢以及 搜狐:阿贵作者与小小将做客搜狐聊天实录 。我们在文章中多次引用了所有这些资料。 ↩︎
-
他使用 Painter 这个细节来自他在 TOM 上的旧个人资料 。想了解更多关于 《黑帮天堂》的信息 ,请参阅蓝色理想:闪光的里程——Flash 的这五年 。 ↩︎
-
正如吴在其书中解释的那样,Flash 动画首次在主流媒体上得到报道是在 《三联生活周刊 》(2000 年 9 月): 大话“闪客”。 ↩︎
-
论坛详情请参见 Ars Technica 2001 年 4 月的Stick figure martial arts (shockwave)。 粉丝网站的引述出自同月的 《任天堂世界报道》Stick Figure Fighting! 。另请参见 《 底特律自由报》 ( 2001 年 8 月 19 日 )。 ↩︎
-
数据来自 闪客帝国 和 Newgrounds 的存档截图 。引文出自 《闪客帝国精彩flash赏析》(2001.1—2001.6) 。 ↩︎
-
有关该电视节目的详细信息来自 2003 年的一份新闻稿: 闪客帝国推出中国第一档Flash动画专题电视节目 。 ↩︎
-
摘自 PConline 2004 年的一次采访专访中国第一闪客小小: FLASH市场还差中介 。 ↩︎
-
关于耐克此次活动的来回争论,请参阅 《新华网》: Xiaoxiao sues Nike over copyright 、 CCTV《第一时间》:耐克“火柴人”广告惹官司 和 《新民周刊》:谁偷了我的火柴人? 的文章 。 ↩︎
-
请参阅闪客帝国 在 2004 年的访谈:“运气也很重要”——闪客小小帝国聊天实录。 ↩︎
-
Trendhunter 曾在 2007 年报道过 小小为摩托罗拉拍摄的广告。关于朱在诉讼后放弃 Flash 的说法来自这里:看不到钱途的中国“闪客”,关于他加入 VML 的细节来自这里: 为没有历史的互联网留下历史 闪客帝国回忆录。 ↩︎
-
卜桦在 2003 年的一次采访中谈到了她对小小的喜爱: 卜桦:爱是唯一不受理性控制的事情 。 ↩︎
- 文章ID:2842
- 原文作者:zrong
- 原文链接:https://blog.zengrong.net/post/xiaoxiao-fought/
- 版权声明:本作品采用 署名-非商业性使用-相同方式共享 4.0 国际 (CC BY-NC-SA 4.0) 进行许可,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原文作者,原文链接),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