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都去哪儿了?——善用工具形成高效习惯(下)

时间都去哪儿了?——善用工具形成高效习惯(上) 中,我提到了我的方法: TODO List 工具+笔记管理工具+时间记录工具+阅读工具+写作工具 ,并介绍了 TODO List 工具和笔记管理工具。下面接着介绍时间管理工具、阅读工具和写作工具。

The Pomodoro

3. 时间记录

3.1 形成自己的时间感

《奇特的一生》 中提到了柳比歇夫同学的 时间感 时这样说:

多年来经常看表的结果,柳比歇夫肯定形成了一种特殊的时间感。在我们机体深处滴答滴答走着的生物表,在他身上已成为一种感觉兼知觉器官。我作出这样推断的根据是:我同他见过两次面,在他日记中都有记载,时间记得十分准确——“一小时三十五分”、“一小时五十分”;然而当时他自然没有看表。我同他一起散步,不慌不忙,我陪着他;他借助于一种内在的注意力,感觉得到时针在表面上移动。

许多人可能会有这种感觉:对于某些非常投入的工作(例如编程),会觉得时间过得很快;而对于一些无聊的场景(例如开会),会觉得时间过得极慢;对于某些没有具体时间限制的工作(例如讨论和谈话),使用的时间经常会超出预期。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由于大脑对于时间意识的特殊性导致。大脑中存在着至少两个不同版本的时间:一个主计时器告诉你对“现在”的感知,而另一个则在不停地对这种感知进行调整。所以,大脑对时间的认知并不是统一的,对于专注的场景,它会选择性忽略时间的感受;对于规律性和无趣的场景,因为关注度分散,它会放大对时间的感受;在一些极端场景(例如受到生命威胁),大脑感受到的时间会比实际时间多出不少,让人有 更多的时间 做出反应。这并非时间变多了,而是大脑对时间的感知进行了调整。

养成时间记录的习惯,能够帮我们形成自己的时间感。也就是说,通过不断地训练自己,调整大脑中的两个计时器,让它们的感知接近。 这样就能保证时间感知的一致性,从而进一步提高我们的工作和学习效率。

例如 番茄工作法 要求把工作按照“番茄钟”来分离,推荐每个番茄钟(一般为25分钟)休息5-10分钟。如果坚持这种方法较长的时间,会在大脑中形成对25分钟这个时间段的感知。坚持的时间越长,这种感知就越强烈。大脑会自行在“后台”推进工作,保证这个时间段的高效思考,然后保证5分钟时间的高效休息。这种时间感对我们的习惯和精力分配都是一种良好的促进。

上面提到的 无时间限制的谈话 也是一个好例子。在开始谈话之前,可以先在内心预计一个谈话结束的时间。在谈话过程进行到一定阶段的时候(可以把谈话分成开场寒暄、主旨、讨论、结论等阶段),通过看表来确定时间的流逝,并尽量在自己预计的时间范围之内完成谈话。如果一直按这种方式来进行谈话,大脑就会形成特定的时间感。熟悉了这种时间感,你甚至在谈话过程中不必看表,就能知道什么时候应该切换话题,什么时候应该转换阶段,什么时候应该结束谈话。这种时间感能够真正让 TODO List 有价值,而不是让 List 越来越长,不断 Delay。

3.2 工具选择

我采用的时间记录工具是一个名为 aTimeLogger 的 App ,有 iOS 和 Android 版本。它工作起来如下图所示。

aTimeLogger

aTimerLogger 可以显示出条形图,从而分析每周和每月的时间分配情况。

aTimeLogger

对于这个工具的使用,我有两条建议:

  1. 一定要重新规划适合自己的分类;
  2. 一定要定期分析自己的时间占用情况。

4. 阅读

在个人电脑、智能手机普及的时代,资讯来源从书籍、杂志、报纸逐渐转向网络、论坛、微博,我们的阅读时间已经越来越少了。尽管如此,我依然认为读一本好书,写一篇读后感是获取 优质系统化信息 的最快方式。我并不摈弃现代的阅读习惯,我也会大量阅读公众号、今日头条和知乎中的内容,我采用的是一种和阅读碎片化信息并不冲突的方法。

4.1 善用阅读工具

我在 豆瓣阅读多看 上都购买过不少电子书。这两个阅读软件的阅读体验都相当好。但我最喜欢的阅读软件依然是 静读天下专业版 ,在 Google Play 打折的时候购买,价钱很公道。

Kindle 也是非常优秀的阅读工具。和智能手机相比,它的好处就是不费眼睛,适合长时间阅读。不到200克的重量,适合单手握持,比大多数纸质书都要轻。很多人会纠结于买哪一款Kindle。我的建议就是,直接买带阅读灯的 Paper White 3 即可。使用 Kindle 最重要的事情一定要说三遍: 不要带套!不要带套!不要带套! 亚马逊好不容易把重量降到了200克以下,您一个套加上去,还能不能愉快地阅读了?如果怕碎屏,买个抽取式保护套放包里,阅读的时候从保护套里面拿出来读。

Kindle Paper Write 3

阅读一定要随时随地。Kindle 要随身带。这样在地铁上,等公交,等人这类零碎的时间可以顺手拿出来阅读。可能你会认为几分钟的时间不算什么,但一天下来,积累下来的时间足够你读完整个章节。

4.2 听书

有些零碎的时间并不适合阅读。例如在公交上阅读会影响视力(可能还会头晕恶心),开车的时候也无法阅读。这种情况下,我采取的方法就是——听。

静读天下专业版

我选择静读天下作为阅读软件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支持朗读。讯飞语音引擎是目前中文系统中最好的TTS语音引擎,你甚至可以要求它使用方言来朗读。朗读能够更好地利用零碎的时间,在步行时,散步时,锻炼时,你都可以听书。在我的 2015 的阅读计划中,有一半的书是通过听完成阅读的。2016 读完的11本书中,除了第一本之外,全部是通过听的方式阅读的。阅读这些非技术类的书籍不需要花费太多的精力思考,只需要零碎时间就能轻松完成。

讯飞语音

讯飞语音

4.3 听文章

公众号是我获取最新资讯的一个重要途径。在我订阅的大量公众号中,许多文章的质量是相当高的。但公众号文章显然无法使用阅读软件来阅读。每天早上,公众号会有大量的推送。我花10分钟时间将它们浏览一遍,收藏有意义的文章,将它们发送到 @Voice Aloud Reader 这个软件进行朗读。最简单的发送就是将文章内容复制然后粘贴到 @Voice Aloud Reader 软件中,也可以从浏览器中选择“分享到 @Voice Aloud Reader”来实现朗读。

Voice Aloud Reader

4.4 读书笔记

只读不记,阅读的作用并不大。对于小说类的读物,可以仅仅记录下其中优秀的词句。而对于科技、社会、方法论等等书籍,必须用自己的方式对书籍内容进行分类,才能实现对书籍内容的理解。思维导图是读书笔记的一个好方式,使用思维导图要避开把所有的章节标题抄一遍的习惯,应该尽量采用自己的方式对书籍内容进行重新的分类和组合,找出不同章节之间的联系,标出自己关注的重点。

另一种读书笔记的方式是评论。我喜欢摘抄出书籍中的部分关键句子,然后对这些句子中表达的意思和观点进行评论。评论的内容可以是对原文观点的批判,可以是印证自己身上发生的实例,也可以是根据该观点产生的发散联想。把这种方式和思维导图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更容易深入理解一本书。

5. 写作

我们常说“听说读写”,写被认为是最难的事。这常常是因为“写”这件事比较累人,大多数人都不愿意尝试和坚持而已。其实“听说读写”中哪一件想做到一定深入的程度,都要下苦工。在我看来,写作可以锻炼人的逻辑思维能力,观察能力和归纳总结的能力。有些技术点实现了是一回事,写出来且让别人能看懂就是另一回事了。这两件事的关注点并不在一个方向。许多程序员能很容易地解决技术难题,但让他把解题思路写下来(或者说给别人听)却很难办。文章读者的能力良莠不齐,把文章写得深入浅出,架构合理,内容丰富才能cover更多的读者。因此,在动笔写作技术文章之前,首先要考虑的就是读者的能力。对于新手读者,文章中的比较深入的内容要给出相关资料供读者参阅,对于能力较强的读者,又不能让文章过于简单而降低他们的阅读兴趣。你怎么知道阅读你的文章的读者是哪种类型!这种谋划能力需要大量阅读和写作才能逐渐掌握。

5.1 重要性

对于程序员来说,写作还能积累日常开发经验以便于日后查阅。例如,对于我来说,运维知识、服务器开发知识在工作中接触得较少。工作之外,我喜欢折腾一下服务器相关技术,在解决服务器问题的时候,我把经验写成文字,不但方便了碰到同样问题的人,也方便自己的查询。我从2005年到现在,坚持写了11年的博客,近800篇文章中,大多数是技术内容。我常常会碰到搜索技术问题最后找到自己博客的情况。博客对我来说,既是一个写作练习的场所,也是一个个人知识库。所有热爱阅读的人,都应该有一个自己的博客。

5.2 工具选择

我的写作工具就是 WordPress。我在2003年曾经使用过其他的开源博客程序,但由于该程序的安全隐患导致站点被入侵,数据库被删,所有文章无法找回。我比较了多个博客程序的特点,最终选择了 Wordpress,一直写到现在。事实证明这是正确的选择。WordPress 的优点和特性自不必多说,但在线编辑功能无论如何进化,都让我无法适应。我也试用过一些博客写作工具,例如 Microsoft Live WriteScribeFire ,但对其功能并不满意。我希望用一种更方便更简单(更适合程序员)的方式来管理博客。

后来我自己开发了 WPCMD ,这就是最适合我的工具。采用 Markdown 语法写作,使用任意编辑器来编辑文章,使用命令行更新博客。我把博客的所有源码托管到 Github ,再也不用担心文章丢失了。即使是我的硬盘损坏,博客服务器被黑,数据库被删,我也能随时恢复博客内容。

6. 结语

到此为止,我把自己使用工具形成工作习惯的方法详细进行了描述。还有一些细节没有想透,待成熟后我再对本文进行修正和更新。从上面的描述可以看出,对于选择工具,我并非采用一成不变的标准。我讨厌重复造轮子,但也不排斥制造 WPCMD 这类工具以满足自己“变态的”需求。 没有完美的工具,只有完美的习惯。 想要形成完美的习惯,唯一要做的就是 坚持-调整-坚持-调整-坚持……

7. 书籍和参考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