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经济》、游戏付费与运营团队建设

文章目录

高铁上读到一本《过程经济》,结合游戏付费有点思考。

《过程经济》

营销的四次升级

书中介绍到营销的四次升级:

  • 1.0 产品为中心,强调产品的功能价值
  • 2.0 消费者中心,满足消费者的差异化价值
  • 3.0 提高消费者的独特参与价值
  • 4.0 消费者参与产品共创

游戏营销

游戏作为一个文化产品也需要营销升级,这十几年的游戏从千人千面到 UGC 共创,走的几乎是一模一样的路子。所不同的是,产品营销是为了提升销量,游戏内营销是为了……好吧,也是为了提升销量。

远古单机和未联网主机时代,消费者反馈只能借助游戏销量套数和专业杂志的读者反馈,这些反馈不是实时的,也不一定准确。在互联网的出现后,游戏市场无论是发行方式还是付费方式都在发生变化。

赛博朋克2077往日之影

单机买断制

单机买断制 市场开发出 DLC(Downloadable Content)这种模式,和光盘没啥不同,无非是可以根据用户反馈来确定是不是发 DLC,或者发布多少 DLC。有些单机游戏把 DLC 当成大版本升级来做,或者当成首发时开发时间不足的补丁之作。还有的游戏一口气能出几十上百个 DLC,直接把 DLC 当成功能开发来做了……无论如何做,单机买断制游戏都没有脱离以产品为中心的营销本质。

461个DLC

免费网络游戏

免费网络游戏 (下载免费内购付费)的营销方式则完全是消费者中心的。从王者荣耀到原神,从 Minecraft 我的世界、Roblex 罗布乐思到蛋仔派对、元梦之星,从追逐消费者差异化体验,提升消费者参与价值,到 PGC+UGC 的内容共创,都表现出消费者在文化产品营销中的主动参与性越来越强的现状。

Minecraft我的三体

娱乐圈粉丝后援会模式,应该是当下社会环境中,用户参与模式最高阶的表现…… 吧?

长线广告付费游戏

广告游戏与上面两者明显不同。

我把广告游戏分成两种,一种需要进行适度的用户运营,关注用户的长期体验,在意用户的行为数据,需要持续根据用户的行为数据改善产品付费表现。这种产品中的广告是主要或者次要的商业化方式,和内购游戏充值没有区别。设计者需要考虑的在付费手段上,怎样将用户付费心理中对看广告的理解转换成对付费的理解,将用户看广告消耗的时间价值转换为心理账户上的付费价值。

长线广告付费游戏

这类游戏,我暂且称之为 长线广告付费游戏。无论是纯广告变现,还是混合变现,都可以参考(在一定程度上)上面提到的免费网游来思考用户行为。理解用户对看广告行为价值本身的理解, 是不得已而为之(例如政策原因),还是因为产品本身在广告变现上有优势,或是要兼顾免费用户的价值,抑或兼而有之? 要在产品立项前必须想清楚这个核心点。

流量广告游戏

另一种广告游戏,我暂且称之为 流量广告游戏。这是纯粹使用广告变现(无内购),使用大规模原生素材或第三方素材,一波流投放,只关注转化率(投放端起量)和短期 ROI 的产品。 我们可以把这类产品理解为 带有游戏玩法的流量整合产品 。在立项和产品研发的过程中,不要将传统游戏产品中关注的参与感、归属感、价值感代入到这类产品当中,而要更多思考是广告主的价值,推广算法的运行方式,整合社会热点的可能性。

流量广告游戏

流量广告游戏 可以长线运营么?我认为 可以长线,但不能运营。 这类产品的受众是大众而非游戏玩家,需要通过长期叠加大众喜闻乐见的内容来保持热度,可以蹭热点,做擦边,和现在抖音起号,微博涨粉的操作类似。

只要能保持 CPI 稳定,或者能持续找到免费或者低价的流量来源,这类产品就能持续获取利润。这类产品的核心目标不是人而是流量算法,因此不适用针对人的运营方式。

广告游戏的运营团队建设

如果一家发行公司建设运营团队,要对 长线广告付费游戏流量广告游戏 厚此薄彼吗?要建设不同的运营团队分别管理这两种类型的游戏发行吗?

不妨换一个角度思考这个问题,先看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

我昨天接到某国内知名的养老社区机构打来的电话,邀请我去他们的养老社区参观。对于这个营销行为,我面对的是「养老市场」,还是「银发经济」?

引用蔡钰老师的话来说:

养老市场是购消分离的老人客场,由「年轻人来判断老人需要什么」,服务目标是「帮老人与失能相处」; 而银发经济是购消一体的老人主场,是「老人来判断自己需要什么」,服务目标是「帮老人享受生活」。

类比一下:

流量广告游戏 是流量与体验分离的玩家客场,由「投放算法来判断玩家需要什么」,服务目标是「更高的CTR、更低的CPI、更高的eCPM」,产品本质是「让算法发现更匹配的高用户价值」;

长线广告付费游戏 是流量与体验一体的玩家主场,由「玩家更主动判断自己需要的体验」,产品本质是「让玩家发现更匹配的高用户体验」。

如今的游戏发行,产品运营,立项和研发,无论如何都无法避开被流量掌控。既然如此,可以换一个方向思考,基于流量和产品的本质,找到更切合实际的方法,提升产品本身的价值。

产品是有价值的,流量也是有价值的。

要结合它们创造出新的价值。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