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深度工作》

文章目录

  • 深度工作
  • 作者:卡尔·纽波特
  • 原作名: Deep Work: Rules for Focused Success in a Distracted World
  • 出版日期:2017-7

关键词:心流,最小阻力,引领性目标,工作模式

「深度工作」是指在没有干扰的专注下进行的工作,它会将你的认知能力推到极限,最终得到创造性和高价值的工作结果。「深度工作」之外的都是「浮浅工作」。

最小阻力原则带来的效率降低

这是大脑的对于耗能的考虑,会本能遵循一个「最小阻力路径」,在所有的事情中选择一个最容易的。即使是你正在用整块的时间来处理一件重要的事情,当收到较容易的事情提醒的时候,你也会停下手头的工作,去处理那件更容易的事。

例如我在撰写一个报告的时候,突然收到了企业微信提醒,而且还是 @我 的提醒,是看还是不看呢?此时我会有两个心理状态:

一是认为看消息这么简单的事情,消耗不了我的太多精力,看一看如果是简单的事情就立刻回复,如果是复杂的事情就等手头的事情忙完了再回复。

二是在心中压制看消息的欲望,强行忽视消息,继续手上的工作。

这两种方式都会消耗注意力和大脑能量。对于不同难度和类型的任务,人脑内有多种不同的区域和机制进行处理。但无论哪种机制,在不停切换目标的时候,大脑的处理能力都会降低。

在工作中,忙碌并不是全是好事。要分清「显得忙碌」和「真的忙碌」之间的区别,要摈弃「忙碌代表生产力」的思维定式和关键偏差。

要解决上面谈到的最小阻力原则造成的切换成本,就要学会使用适合自己的工作模式。

工作模式

只有「记者模式」才适合上面谈到的随时切换的工作方式。这种模式是可以在日程中随时插入深度工作,一有空闲时间,就能立刻进入深度工作模式。遗憾的是,这种能力这需要大量的练习,而且很可能需要一些生理机制的配合。

大部分的人适合「节奏模式」。就是把自己的工作时间分成多个时间段,在不同的时间段采用不同的节奏。比如村上春树会要求自己每天都写 4000 字,达尔文在起草《物种起源》的时候,会每天早上 7 点准时起床散步,8 点半到10 点半拆书信,10 点半之后继续工作,然后就是散步和思考。这样的习惯能让大脑的神经细胞髓鞘化,让我们在熟悉的路径上越走越快。

「双峰模式」适合有固定休息时间的人,在这种模式中,你可以把时间分成两块,一块完成浮浅工作,一块追求高强度,无干扰的专注。我在做教师的时候就采用这种模式工作。在下班之后,我会在 20:00~1:00 安排出 5 个小时的整块时间,进行技术学习和写作。在 25 岁的时候,我已经出版了《Flash MX互动教学课件制作实例教程》、《用多媒体学Visual Basic.NET 2003》等多本技术书籍,并参加编写了湖北省中小学信息技术地方教材《网络技术应用》,同时还持续维护自己的个人网站和博客。那段时间的「双峰模式」工作效率和产出都非常棒。

「禁欲模式」很好理解,就是在工作的时候隔绝一切外界的联系。显然,这种模式不适合大多数人,但可以把这种模式作为其他工作模式的一个补充。例如上面提到的例子,我最终选择禁止企业微信「在菜单图标上显示未读信息数」,但保留了「在 Dock 图标上显示未读信息数」的功能。因为我的 Dock 是隐藏的,我可以自行选择查看未读信息的时机,而不是被信息绑架。这就是「禁欲模式」在「节奏模式」中的一种应用了。

企业微信通知设置

像经商一样执行

确定了工作模式之后,要像经商一样去给自己设定一个让你燃起欲望的结果,把所有的关注点都关注到这一个目标结果上,然后用足够的精力去完成这个目标。

在设定具体目标的时候,要抓住引领性目标,而不是滞后性目标。

「滞后性目标」仅描述结果,「引领性目标」则关注过程。

例如我给 HR 团队制定的目标是「8 月招聘 12 人」。这就是一个滞后性目标。如果只关注具体人数,就无法在过程中改善行为策略。

HR 团队收到这个目标之后,会将其分解为「引领性目标」,将最终目标分成多个阶段,并设置计分板,每周都在计分板上做简单的标记,记录当周的深度工作时间,每周回顾自己的计分板,分析没有完成深度工作的原因,随时调整自己的工作状态和工作方法。

在整个的执行阶段,以 HR 团队的这个例子来看,有三个步骤:

  1. 制订关注点:配合业务的高增长
  2. 设定目标:8 月招聘 12 人
  3. 执行:分解引领性目标,积分板回顾,调整工作状态和方法。
全文完